记得2013年9月1日,我开始在“开源中国”上发表博客,两年内我写了很多文章,同时也做了自己创立的开源项目,还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,最后也给自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。感谢开源中国,它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,让我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尽情地发挥自己的价值。
其实我在写第一篇博客之前,就在纠结到底要不要写?自己能不能写好?如果写得不好,会不会被人“喷”?总之,都是一些负面的情绪,让自己没有勇气动手去做这件事情。
记得那是一个周末下午,不知道为了什么,我和老婆怄气了,可能是因为小孩刚刚出生,每天哭哭啼啼的闹个不停,我们都被折磨的心力憔悴。老婆在客厅里发飙,小孩在床上哭泣,我坐在卧室里对着“开源中国”网站首页发呆。
不知道自己是受了什么刺激,点击了开源中国网站上的“写博客”按钮,于是轻描淡写地完成了以下这篇短文:
从此,自己的技术写作之路就根本停不下来。
坦率地说,当时写这篇文章时,我心里是没底的。因为文章中所描述的这是一款开源技术框架,我只是对此框架提了几点需求而已,当时根本就没有一行代码,怎么能叫“开源项目”呢?我告诉身边的朋友:
开源并非只是源代码的开放,而是思想的开放。
因此,我首先开放了自己的思想,然后才开放了自己的代码。具体过程是这样的,首先通过思想去和大家交换意见,然后得出合理的结论,最后产生具体的代码,再次循环迭代下去。我理解的开源就是这样的,它的本质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社交活动,它的价值远远大于它的产出。
今天是10月24日,1024是程序员的数字,今天是程序员的节日。我想很有必要为开源中国上的程序员们,写点自己在技术写作上的成长经历与个人体会,希望本文可以给大家带来一点小小的帮助。
技术写作的价值
我认为写技术文章实际上是对所学技术的再次理解与整理,通过文字的方式让自己的思路变得更加清晰。写技术文章需要不断积累,开头困难,后面轻松,而且积累到一定的量时,会产生质的飞跃,这一点我深有体会,相信写过技术文章的人也会有同感。
前几年我写了一些技术博文,几乎每周都写,最频繁可以做到“每日一博”,而且只在“开源中国”上发表。写技术文章不仅是对自己专业技能的提升,而且通过技术文章的分享与传播,还会带来很多“化学反应”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- 让自己的文章能够帮助更多的人,产生更大的价值。
- 让自己认识更多的朋友,也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,包括知识与技能,也包括做人做事的态度。
- 让自己被更多人关注,获得一生中难得的机会。
当初我就是通过写技术博客,被电子工业出版社“博文视点”编辑部的陈晓猛老师关注到,陈老师鼓励我写书,两年内出版了两本《架构探险》系列图书。
技术写作的技巧
我认为写技术文章,首先要具备的能力是结构性思维。我刚开始写技术博客时,一开始并没去列大纲,写到哪算哪,最后发现篇幅很难控制,而且自己都觉得阅读起来不太舒服。后来我加以改正,在写具体内容之前,第一件事就是定义大纲,一级标题、二级标题,复杂情况可能还有三级标题。
定义大纲时是有技巧的,可以借助“思维导图”工具来完成,而且大纲标题需要做到言简意赅。第二件事就开始完善每个大纲中的内容,写文章类似于我们写程序,先要定接口(大纲),再写实现(内容)。
在写内容时也有技巧,比如:
- 要让读者感受到,阅读这篇文章就像是作者在和读者对话一样,文章中可以用“我”或“我们”来表示作者,用“您”或“大家”表示读者。
- 而且要多用短句,避免长句,目的是让读者阅读起来更加舒服,如果感觉句子太长时,可以在合适的地方用逗号断句。
- 想让读者更有兴趣往下读,可以在正文开头编一个段子,但这个段子最好与文章有些关联性。
- 文中插图要绘制精细,一定不要随意,正所谓“一图胜千言”,图好,文也好,才是真的好。
- 文章结尾时一定要有总结,让读者读完文章后,能够快速抓到重点,产生一种“深入浅出”的感觉。
- 不管对自己所写文章是否有把握,都要在结尾处表明文章还有很多不足,希望得到大家批评与指正的话。
最后一件事情是为文章起一个吸引人的标题,一个好的标题会让文章获得更多的点击量和传播率,好文章往往就是内容好,而且标题也好。技巧还有很多,自己动手写起来以后,就会产生很多经验。
如果担心自己无法坚持写下去,不妨给自己设置一个计划,比如多长时间可以写一篇文章。如果不知道自己应该写什么,不妨将自己从日常工作中所学到的技能做一个总结,当然也可以写自己的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等。总之,写作兴趣是可以训练出来的。
从写博客到写书
记得出版社老师鼓励我写书时,我也担心自己写不出来,毕竟一本书不像一篇博客,书的篇幅较大,前后还有一定的前后关联性,需要较强的内容组织能力,更需要坚强的毅力。我在写第一本书时,一口气写了50多页,然后就写不下去了,因为觉得框架组织有问题。随后卷土重来,第二次写到100多页,仍然觉得不合理,再次放弃。直到第三次才一气呵成,写完了全书。花费了我将近半年的时间,才能写完一本书,可见周期较长,让人心力憔悴。
我在写第二本书时,总结了曾经犯下的错误,吸取了教训。一开始我就花了大量的时间做全书的大纲,通过三级标题来展现。第一章作为概述性内容,统领全书中心思想,随后的每一章,分别对第一章所涉及的内容,进行深度描述,每一章都是一个独立的板块,每一节都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。每章都按照统一的逻辑来组织,首先讲明白“是什么”,再讲“为什么”,最后讲“怎么做”。每章最后一节再来一个小结,汇总一下本章的要点,以及为下一章做一个铺垫。
按照以上方法,不仅让自己的写作思路更加清晰,而且也把写书当成一个项目来管理,这样自己也能更加有毅力地将全书写完。
最后的赠言
不要吝啬自己在知识上的积累,更不要将知识据为己有,知识用出来才是珍宝,闷在肚子里那是废物。
作者简介
黄勇,现任特赞科技 CTO,曾任阿里巴巴公司系统架构师。具有丰富的互联网软件架构经验与技术管理经验,擅长敏捷开发模式,推崇“轻量级”系统架构。国内开源软件推动者之一,活跃于国内知名技术社区,Smart 开源框架创始人,畅销书《架构探险》作者,技术大会讲师,企业内训师。热爱技术交流,乐于分享自己的成长经验。
特赞公司
特赞是一个具有创意基因的互联网技术团队,来自于人工智能、人机交互、大数据、SaaS 软件服务化、创意管理、广告媒体等跨学科背景的成员组成,毕业于哈佛大学、普林斯顿大学、哥伦比亚大学、复旦大学、浙江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和 Facebook、阿里巴巴、新浪、盛大、豆瓣、奥美、Isobar 等著名公司工作经验。
架构探险图书微信公众号